1
营销传播的四个关键
一切的传播是符号的编码和解码
关于传播方面,我们说一切传播都是符号的编码和解码,这本身也就是传播学和广告学所讲的内容。这句话可以说是我们华与华超级符号方法奠基石的一句话,一切的传播都是符号的编码和解码,而超级符号就是选择传播效率最高、传播成本最低的符号进行编码。
所以,可以说,超级符号就是营销传播的一切,这是我们的理论基础。因为没有一样东西,它不是由符号编码而成的,整个人类的文明都是符号的编码,这是我们超级符号思想的总论。
营销传播的第一个关键:发送的信息包是潜意识的观念爬虫
所有的传播都有一个发送者、一个接收者,或者说多个发送者、多个接收者。由发送者编码,通过媒介传播给接收者,接收者接收后再进行解码、理解,并且做出决策和行为反射。这就是传播的基本回路。
但是,所有传播面临的难题都是传播的损耗问题。首先,编码是困难的,人没法表达出自己心中所有的想法,我们都有一肚子的好东西,但是顾客却不知道。其次,顾客在接收的时候,也就是瞟一眼,得到一些碎片信息。
所以,你播出去“1”,可能最终顾客接收的连“0.01”都没有。
传播中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传出去“1”,消费者就能得到“1”,得到“10”,甚至希望他能得到“100”。那怎么能做到?
这就需要用超级符号来进行编码。超级符号是选择传播效率最高、传播成本最低的符号进行编码。
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我送出去的编码不是最终的编码,我把它作为一个“观念的爬虫”,用这个爬虫去挖掘顾客脑海里本来就有的、本来就熟悉的数据,是利用接收者的潜意识,让编码在接收者脑海里完成。
用我们做的固安的案例来解释。固安县正常的编码是“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”,但这个说给一个不了解固安的人听,它就传不出去,听的人也无感,听完还是不知道固安在哪。
当我们用超级符号的方法,把固安重新编码为“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”的时候,我就把他脑海里关于“天安门”的所有意识都抓取出来了,这样他就获得了大部分有关固安的信息。而且,还给他注入了情绪,把他有关《我爱北京天安门》这首歌的童年美好回忆和感情,都激发出来了。
也就是说,在传播层面,我送出去的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信息包,我送出去的只是一个“观念的爬虫”,用这个爬虫去挖掘你脑海里本来有的数据。
你本来就掌握了天安门的数据,我只是用“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”这个爬虫,来抓取你已经掌握的数据,让投资人瞬间获得了投资决策所需要的大部分信息:固安的地理位置、距离机场港口多远、周边的配套设施等,都可以从这句话里抓取到信息。实际上我的编码是在你的脑海里面完成的,这样我传播的效率就高了。
营销传播的第二个关键:媒介本身是编码的一部分
媒介环境学,我们主要是研究除了接收者和发送者之外的媒介。媒介环境学我认为是一个显学,特别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,这是一门显学。
奠基媒介环境学是马歇尔·麦克卢汉。他写了一本书《理解媒介》,他讲:“媒介即信息。”也可以说形式即内容,贵的、公开的广告才有仪式性。而经济学里也说:“广告就是企业为了应对信息的不对称,给顾客发信号,信号必须够贵,如果信号不够贵,则信号无效。”
实际上也就是说,越贵的信号,能量就越强,即使信号的编码是一样的,但它在不同形式的媒介上产生的功率是不一样的。比如求婚,你就要在广场上求婚,让大家一起见证,不能在酒店开房,“一对一沟通”求婚。
广告就是要大家一起看到,是公开的才有信号的能量。广告是不能一对一沟通的,一对一的沟通是是可以说了不算的。大家一起看到了广告,这才能成为一个广告,它才有广告的能量。
所以华与华自己的广告只会出现在机场,而不是电线杆上。一个人把钱花在哪儿,就证明了他的志向在哪儿。要想广告有效,一定是选择贵的、公开的媒介,贵的是强的;便宜的、免费的是弱的。
营销传播的第三个关键:将接收者转化为发送者,替我们传播
把接收者转化为发送者,在这个环节是我们华与华的突破。
华与华超级符号的方法,在消费者行为学的范畴,我们只研究信号出去顾客会有什么反射,只有顾客的行为反射是可以测量的,而且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。实际上华与华是用超级符号的方法,重写了消费者行为学。
我们根据消费者的行为,把消费者的四个角色明确地划分出来,然后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去给予解决方案。消费者的四个角色是华楠提出来的理论,我认为这个应该是首创的。可能别人也有,但是没有人把它这么清晰地整理出来过。
我们消费者分为四个角色:受众、购买者、使用者、传播者。
受众:就是处在接收信息状态下的人。如走在大街上的人、坐在家里看电视的人、在逛商场的人,这个状态下的人就是受众,受众有两个特征:茫然和遗忘。
针对这个状态,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要唤醒他,让他注意到我们。比如说“胃痛,光荣,肯定是忙工作忙出来的”,我就是把那些胃痛的人抓过来。而对抗遗忘最关键的动作就是重复,重复就是天机,重复就需要投入。
购买者:就是购买环境中的信息搜寻者。购买者作为一个信息的搜寻者,我们要考虑怎么样通过包装让他发现,以及给他提供决策咨询,触动他去做出决策产生购买。
在这个环节,我们要遵循的就是华与华“三个购买”,“两个思维”。“三个购买”就是购买理由、购买指令和购买指南,“两个思维”是指货架思维和菜单思维。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》,整个封面的设计都是基于购买流程设计的。
使用者:使用者也可以叫做体验者,期待及验证心理是使用者的典型行为。对于使用者,重点是要创造值得回忆、乐于谈论的体验。比如我们为云集设计的快递箱、江小白的瓶盖、小鸟鲜燕的包装等,都是在设计使用者的体验。
总之就是要他在来之中有惊喜,走之后是值得回忆、乐于谈论,乐于谈论就能替我们传播了,那就进入传播者。
传播者:传播者是替我们传播的人。传播者的关键就是要设计一句话,让他去替我传,这就是华与华为什么说“广告不是我说一句话给他听,而是我设计一句话让他去说给别人听”。
我们一直强调“传播的关键在于传,而不在于播”,是即刻把接收者转化为传播者,我们做的所有东西,一定是要基于它能够传,我才投入资源去播。
绝大多数的营销传播方法,都止于受众,一般的消费者行为学,止于使用者,而华与华方法的价值是强调购买者和传播者。就是消费者四个角色的划分,这是一条有价值的理论框架。
超级符号流量循环模型
现在有个很热的词,叫“流量”。所有的销售都是由流量转化而来,我们发送信号,有人注意了,注意到的人中一些被打动了,打动了之后产生了购买,这是传统的流量转化漏斗,完成的是一次性的转化。
而超级符号方法要做的是通过发送信号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、然后打动消费者,在打动之后,我们还可以做到有两个转化:购买和传播。传播你就需要供消费者记忆、识别、谈说的词语、符号,而超级符号就是传播效率最高、记忆成本最低的符号。
我把这称为华与华超级符号流量循环,“人头马一开,好运自然来”,就是这样的永动机,一个好的口号,就是一个播传的永动机。
营销传播的第四个关键:信号要简单,能量要够强,永远重复
第四个关键是信号必须足够简单,信号能量必须要足够强,而且必须要持续不断,并长时间重复,最好是永远重复。
维特根斯坦说:“重复创造一种事实感。”在一个乐章当中反复重复的那部分就是主旋律,反复重复那你就都记住了。
现在大家去大阪,都要去道顿堀的这个广告牌前拍照打卡,一个广告牌怎么成了一个打卡胜地呢?因为它1935年开始就在那儿,在那里持续86年了。所以华与华的广告就是走这个路子,一直持续地在那里,加长时间 永不挪窝。
这是营销传播的四个关键,而在这背后的原理,就是我们说的营销传播心理学的两条线。
营销传播心理学的两条线和传播三大原理
所有营销的理论,从最根本上去讲底层的逻辑、理论就都是心理学。营销传播的心理学有两条线:
第一条线是从弗洛伊德到荣格,讲集体潜意识,这是艺术的一条线。
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,荣格把潜意识往前又推了几十万年,推到了人类的集体潜意识。坎贝尔是荣格的学生,他写了《千面英雄》,在《千面英雄》里他提出了“神话原型”。卢卡斯就是读了坎贝尔的《千面英雄》和《英雄的旅程》,他把英雄的旅程换了一个符号系统,换到太空,就有了《星球大战》,提出了“原力”。
超级符号方法的脉络也是这样,超级符号的方法,是运用集体潜意识的方法,是激发人的整体性经验的方法。
实际上我们也是用了人类文化的“原力”,当我们说“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”的时候,实际上就是把天安门的“原力”注入了固安,相当于武侠小说里面的“真气”。
老有人说我接地气,我老反驳,我说你才接地气,你全家都接地气。之前我也没给自己找到一个词儿,现在我找到了这个词儿了——接“真气”,我们是用原力接“真气”。
第二条线是从巴甫洛夫到华生,巴甫洛夫就讲刺激反射,刺激反射就形成了行为主义,行为主义就形成了大数据,大数据实际上就是刺激反射。
巴甫洛夫瞧不起弗洛伊德,他认为弗洛伊德的那些分析都是自己在说,没有试验数据。而他通过实验提出了刺激反射原理,他说人的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,刺激信号能量越强则反射越大。
然后到了40年代的时候,美国一个科学家叫维纳,他想刺激反射在生物身上都有,那能不能把这个抽离出来,放到机器里面去。后来他就提出了机器学习和机器繁殖的概念,这就奠基了人工智能。
后来华生提出了行为主义,他不承认心智,他说是一切心智都是靠不住的,只有行为是可观察的。所以,他只关心行动,只看释放了什么信号,能促使观察对象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射。
刺激反射原理,也是华与华传播三大原理的第一原理。消费者的心智是不可测量的,我们只能根据统计刺激信号和行为反射的对应关系来进行行为预测。在营销传播中,我们就是要消费者掏钱买单的行为反射,我只针对这个行为做研究。
华与华传播第二原理:播传原理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:传播的本质不是“传播”,而是“播传”,是发动消费者替我们传播。广告语创作的本质不是我说一句话给消费者听,而是设计一句话让消费者去传给他的亲朋好友。广告语不是一句我说的话,而是替他设计一句他要说的话。
华与华传播第三原理:信号能量原理。就是我们强调的刺激信号的能量越强,则反射越大。信号本身要强,信号的媒介要强。再就是重复,不断重复。
2
超级符号原理
超级符号“十六字咒”
超级符号原理是华楠提出来的,他开始并没有想把超级符号发展成这么大的一个理论体系,只是作为我们公司的一个作业的工具。
超级符号原理的核心是十六个字:文化母体、超级符号、购买理由和货架思维。
最早我们说找到一个文化母体,然后用一个超级符号把我们的品牌寄生在这个文化母体上,这就获得了这个母体的原力和能量。比如用“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”的符号编码,把固安这个品牌寄生到了天安门这个母体上面。
在新东方这个案例上,我们先是寻找到“老师好”这个母体,并用“新东方,老师好”这个编码完成品牌寄生,然后由于我每天到处都在宣传上“新东方,老师好”,就强化了这个母体,并壮大了这个母体。当我长期在这上面投入资源,最后我能成为这个母体,以后只要说“老师好”,就能想到了新东方。
这就是超级符号思想中“寻找母体,强化母体、成为母体”的三部曲,最终我完成的是借用一块人类的文化遗产,把它挪来私用,化成为我的品牌资产,最后我的品牌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,所以这里面是很宏大的事情。
我们一直说超级符号是行为主义的符号学,符号学是传播学的基础,没有符号,就没有传播,而语言学是符号学的主干,语言是最大的符号系统。所以华与华的超级符号不光是讲视觉,首先更是讲语言。
超级符号的分类
我们在讲符号分类的时候,第一部分就是语言符号,语言符号实际上直接进入到了修辞学,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语气符号和文字符号。
除了语言符号,另一个大类是非语言符号,在非语言符号里面我们再来分文化符号和自然符号。具体我们可以看张图:
语言是最大的符号系统
在语言中,首先要强调语音的首要地位,因为文字系统只是语音的无声形式,用于储存、记忆和传承。无声形式降低了交流功能,强化了定向功能。但是,定向功能的最后达成,也必须以声音的回归,来完成传播。
所以,传播是一种听觉现象,即便我们使用文字这样一种无声形式,也一定要使用最接近语音的口语。这就是为什么华与华不研究“传播”,而研究“播传”,因为“传”必须靠嘴、靠语言。
有研究说,人靠视觉获取70%-80%左右的信息。靠视觉获取的信息,可以把它称为第一手信息,靠播传所获取的信息,可以把它称为第二手信息,华与华不仅注重二手信息的播传,还会主动制造二手信息,发动传播。传播是一种听觉现象,如果只靠一手信息,成本就太高了。
我们运用两种不同形式的语言,口语和书写语。书写语的历史不过1万年,书面语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思维工具,顶多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,而口语的历史和人性本身一样悠久,是构成人性的基本要素之一。
在语言越来越精确的发展中,口语保留了这三个特征,即:情感表达、信号及二者之间的相互结合。简单来说,也就是说口语里面有潜意识,书面语里面没有潜意识,潜意识更多是在口语里面,书面语和文字没有那么强的能量。
所以,口语是语言的第一属性,书面语是从属于口语的,语音大于文字,口语大于书面语。
现在的中国广告界,文学病特别地严重,因为一讲起顺口溜、口语就觉得自己没档次。殊不知,口语行为是一种传播行为,口语套话和顺口溜才能够绕开人的心理防线,这本身是修辞学的方法。
3
人类最后的哲学
格物致知知行合一
最后,我讲一下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,我说这是人类最后的哲学,我把它跟我们的超级符号联系起来。
知行合一,是人类最后的哲学
为什么经常有人讲中国为没有科学,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?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哲学,哲学要讲究明确的定义,要有边界。
康德说我要建立批判哲学的大厦,当我的哲学完成了之后,有关批判哲学的一切都要在我这个大厦里面,而这个大厦以外的,没有一件事是与批判哲学有关的。这就是哲学的要求,完全穷尽,相互独立,有清晰的边界和结构。
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这些,我们讲究的是微言大义、因病发药,喜欢把深刻的道理蕴含在精微的一对一的语言里,然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和感受。这样没有清晰的定义、没有标明界限、没有结构,它就没有科学思维,就诞生不了科学。
西方哲学催生了科学,而哲学诞生了科学,又被科学给占掉了地盘。当亚里士多德讲的那些问题慢慢都被科学替代了,宗教回答的问题也慢慢被科学替代了,哲学的位置就越来越小。到了维特根斯坦的时候,他说:“凡是已经能够说清的都已说清,凡是没有说清的,都无法说清。”
因为不管你说什么,都需要用语言,语言是人类的第一技术,但是这个技术一直不成熟,也永远不会成熟。那么,我认为那些用语言不能说清的东西,就只剩下知行合一了。所以我说知行合一也就成为人类最后的哲学了,因为知行合一的东西是没法说的,这是行为主义的。
格物致知,语言是修“格”的基础单位
而格物致知,就跟我们的超级符号有关了。《大学》里面讲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而且这个逻辑顺序是不可逆的,你必须格物然后才能致知,你只要格物了,就一定能够致知,每一个都是充分必要条件。
但是格物致知在《大学》的原文里面没有完整的解释,后来朱熹就补了一个说法:“穷尽天下之物,极尽其理,无所不知。”王阳明就发现这里面逻辑有问题,如果是朱熹解释的这样的话,我们永远都完成不了格物致知,因为你要把天下的事儿都搞完了才能开始诚意正心,这肯定这不合逻辑。
然后他就认为这个“格”不是研究的那个“格”,而是要求我们都有一个格子,就比喻说我有一个是非善恶的格子,“物”就是事物,当事物来了以后,我就用这个格子上去套一套,套得上就是善,套不上就是非(恶),所以他说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这个“格”是一个筐,善的在里面,恶的在外面。
这样格物致知就能解释了,我们是用一个“是非善恶的格子”去套,套的上,我就能够致良知,我就知道我该怎么做,这样就有了诚意,有了诚意之后我的心就正了,心正了以后它不偏离,我就能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。
后来我们去日本学习5S,看见他们的员工们都用一块泡沫板,上面挖上槽,订书机就放在订书机槽里面,裁纸刀就放在裁纸刀槽里面,签字笔就放在签字笔槽里面…所有的办公文具都一目了然,哪一样东西少了,一看就知道,这也是格物致知。
哲学家们在追寻世界的真理的时候遇到过很多困难,康德发现经验主义下,有很多无法解释的东西,于是他提出先验主义。
先验主义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,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。其实先验的东西,它也是一个“格”,因为有了这个格子,知识才能装进去,才能处理成经验,才能提炼成方法。
回到我们传播学上,事实上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格子,能得到什么样的知。我们跟不在同一个格子中的人就说不清,两个人是格格不入的。这也是培根说人类理解力有6个共同性缺陷:
1.倾向于设想世界的秩序和规则,而且总有一种把“规律”过分简化的冲动。
2.总是先入为主,一旦认可就想方设法加以证明,对反例视而不见。
3.人类很容易被正面的东西激发,但是很难被反面的东西激发。比如总认为按什么 “理论”就能成功,但是对失败案例自动屏蔽。
4.最容易被突然看到并引发想象力的一些事物所牵动。
5.刨根问底,钻牛角尖。
6.理解力被情绪干扰,创造出一大堆“一厢情愿”的学说,他相信,只不过因为他希望那是真的,就排斥质疑。
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,也是因为“格”的不同,所以我们需要先修共同的格。还有我们传播学里面讲的人类理解力的刻板模式,也是一个“格”。“格”的最小的单位是什么,实际上又回到了语言,是语言组成了那个“格”。
华与华的语言哲学工作
所以,我认为华与华的语言哲学工作是一个双向治疗。
一方面是要帮我们的企业家、客户把他们原来错误的“格”给换掉,换成我们的“格”。他用了别人的词,我们就跟他格格不入,他用了我们的词,沟通就简单了。我们帮客户摆脱他过去错误的话语体系,建立华与华的话语体系。
另外一方面我们是在用词语和符号,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,这就是我们的语言哲学工作。
包括现在我们编教材也是在编一个“格”,是给同学们编一个“格”,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所有人装到我们超级符号思想的“格”里面来,这就是我们的格物致知。
“格物致知”和“知行合一”就是人类最后的哲学了,格物致知就是我们的超级符号工作,知行合一就是我们在做的持续改善。
发布于刚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