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年前,我有个南方的朋友,人很好心,就难免有点儿迷信,在一些特定的东西上,会犯一些可笑的忌讳。比如说,他不拿雨伞,除非下雨天;赶上晴天,大太阳毒辣到晒脖子起皮,也不想用阳伞遮阳。问他为什么,他换了一口浓重的方言说:雨伞啊,谐音“互散”,朋友一场多不容易,为什么要“散”呢?多不吉利啊。另外,你没听过这句——上帝把智慧洒向人间,唯独你打了伞——嘛?
许多年后,我多少明白了,人际关系也好、经营企业也罢,都逃不脱一个“互散”的警告。无论是自己操作不当,还是过于粉饰太平,甚或是没搞明白消费者意愿,还强行我行我素,都有一拍互散的风险。在外部环境变得非常麻烦的时候,情况更甚。特别是,本身就是卖伞的,自我标榜户外名品的蕉下。
没主心骨的“蕉”,只剩一地皮
蕉下这家公司,总是会跟“蕉内”搞混了,虽然一个走户外路线,一个走内衣路线,但是,本质上都是瞄准年轻一代的新锐品牌,而且面临着一地鸡毛的相似困境。但深入分析,蕉内还算“果肉充盈”,而蕉下,已然是“内里干瘪”了。这个名字真是取得有点不好。
抛开这些有的没的,蕉下的现状也说明了一切。当前,蕉下的关联公司成了被强执行对象,涉及金额突破了500万。更不祥的是,近日,蕉下把品牌部门裁撤掉了,市场部也重组了,公关部门也整个开掉了。这么一折腾,蕉下就成了个空架子。
当然,对外宣称上,蕉下仍然嘴硬,声称这番伤筋动骨只是公司内部的结构调整。吊诡的是,蕉下仍然在大规模招聘公关岗,以及品牌拓展岗,粉饰太平到这个地步,也是没谁了。
不过,在目前的蕉下,不粉饰太平,就要踏入更加麻烦的境地。在品牌部门解散之前,蕉下集中所有资源,冲锋了一趟IPO——结果自然是没戏,烧掉了大量资源,还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路线。
但这并不是最惨的,最惨的是,较之另一“蕉”,蕉下没了品牌部门,一个致命弱点就暴露了——它其实是没有主创品牌的,就是一家卖伞的店。
而且卖的是代理合作品牌产品,合着伞都不是自己生产的,鞋子、衣服等等都是。怎么说呢,过去这么干的,称霸华强北的杂牌手机就走了这个路子。而实际上,蕉下的行为还不如华强北,虽然申请了一些专利,但都是外观设计,高仿出来都告不了状。
并且,蕉下没有抓住自己的客户人群。华强北的杂牌手机虽然假得触目惊心,但不同的杂牌手机对应到了不同的消费者人群——确切地说,是对应到了不同的人群心理,无形中树立了消费者被产品控制的结构。是人就有弱点,而产品就是打进弱点里去的,从而树立起消费逻辑。
搞笑的是,按照蕉下的CMO的说法,在蕉下的观念当中,消费者站主要位置,产品反而靠边站,要让消费者来带动消费逻辑——这也太一厢情愿了,简直像最近全国据点被逐一拔除的康宝莱的营销话术(抱歉,我忘了这家涉嫌传销了),净是做违反人性的事。
等蕉下决定让消费者来引领户外产品走向了,这时蕉内已经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,搞得一提“蕉”,就想到了蕉内而不是蕉下。另一方面,蕉下持续无法带动市场,只能通过猛烈的烧钱行为,来维持公司在水涨船高的毛利率当中,取得盈利——即使只是在账面上。
疯狂收买KOL,可惜礼轻情不重
仅仅2021年,蕉下就收买了600名KOL,取得了45亿的流量,以及巨量的种草效应,让蕉下摆脱了“代理卖伞”的名号。同时,蕉下在线下积极开设门店的计划受阻,线上销售额仍然高于线下约50%。
但是,在收买KOL的同时,相当一部分的旅行、穿搭、美妆界KOL,针对蕉下有了刺耳的异议。由于蕉下没能及时理清与蕉内的争议,也没能在自家专利的描述上取得有利地位,于是在知乎、B站两个平台的传播上,一度陷入泥沼。
据我认识的几位KOL声称,蕉下确实在为互联网营销链条大把烧钱,但经过线上分发之后,进入KOL手中的资金仅占少量,甚至发生过写发3000字仅支付200元的事件。这让人多少怀疑,蕉下在2021年高达11.04亿元的线上营销开支,到底花到了什么地方。更何况,这个数字占了整体收入额的46%。
抛开KOL们的异议,蕉下还做了一些不利于实际线上传播的行为。在2021年,蕉下的广告开支达到了整体营业收入的24.4%,在这毫不吝惜的烧钱推广当中,产品质量问题接二连三地爆发,甚至在直播间就穿了帮。一位直播KOL声称,蕉下的“凉皮”式防晒服质量之差,连医学紫外线灯都无法隔绝。
如此种种,搭配上蕉下大张旗鼓地烧钱来粉饰太平,终于在2021年发展到了扭曲的巅峰。自此之后,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伤害开始显现,蕉下玩不起了。
巨量的烧钱,并没有让蕉下争取到KOL们,甚或是KOC群体的支持,它的知名度迅速衰减,向IPO发起冲锋,只是回光返照的一次挣扎。随着全球消费水准的下滑,户外品类出现明显收缩,没有核心产品的蕉下,只能硬吞苦果。
毕竟,伞是不能变成衣服的,蕉下也该“焦”了。